如果不能共赢, 那就别提共情
能不能共赢这件事,就像是感情关系的相处一样,
单方面一厢情愿的付出,换不来尊重,
更是一种不值得的内耗之举。
共赢,是双方都获得了彼此想要的东西,
或者说,最起码双方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回馈,
其实共赢这个问题的潜台词,并不是两个人都赢,
而是两个人都努力过,付出过,
因为有付出的过程,努力的过程,
所以共赢,才是对付出这个因,
所对应的,我们都愿意看到的果,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似乎经常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这些声音断断续续,支支吾吾,
他们不谈“付出的因”,
只是一味的强调“获得的果”,是要有轻有重的,
而且这种声音,带有着明显的倾向性,
并且在这种倾向之余,他们还会偷换概念,
比如他们会说,
物质和精神同样重要,他们获得一斤的物质,
另一斤的精神,就交给我们了,
同样是一斤,大家都有,这就是共赢。
其实道理并不难理解,事实也无需过度解读或是调侃,
眼前的所谓共赢,究竟如何,
别只看一些人笑逐颜开的样子,
更要去理解那些沉默不语者,
亦或是脸上写满复杂情绪者,
他们因何而感怀,
又为何选择沉默不语。
共情这件事,如果不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上,
那么此番共情,就如同那般共赢,
可以说,可以谈,
可以啪啪的出声,更可以哈哈的声援,
但要是真落于个人需求,
以及影响个人生活的基础时,
那么彼此的沉默不语,
怕是印证了另一种心照不宣:
我懂你为什么想笑,
你也懂我为什么哭不出来。
想笑,是因为共情这件事,
搞得太过“明确”,
好比一群人围在饭桌前,
一些人已经用餐完毕觉得‘饱了’,说可以离开了,
而另一些人或许还未动筷,
或是依然望着桌上的饭菜感到饥饿。
饭桌前的人说,咱们都是一起的,
我吃饱了,难道你们还没吃饱吗?
饭桌外的人一言不发,
毕竟他们知道,
宁肯不说话,
也比说废话要强。
想要有共情,必须有共赢的实际效果加以支撑,
没有这个支撑,共情这个状态,
就会变得摇摇欲坠,稍不留神,
便有可能弄了个人仰马翻的结果,
当然,若是借由外力的介入,
强行树一个“不得摇晃”的牌匾出来,
实际的效果,也许只是暂时在沉默中无人回应,
而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的时候,
一融俱荣,一喰俱损的连带效应,
就会导致那些“没融明白的人”,
成为了“损到沉默”之人的垫脚石。
所以归根究底的谈,共情这这件事,
听起来很温柔,做起来是复杂之中带着些许冷酷的意味,
嘴上说着理解你,实际上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当你哭的时候,他们在笑你哭的理由,
而当你哭不出来的时候,他们早已忘了你曾经哭过。
真正的共情,不是谁在大言不惭的说什么“我能理解你”,
而是这个真正站起来的人,
究竟能为对方做点什么。
哪怕是一句掏心窝子的实话,
一份难能可贵的尊重,
否则,所有“异彩纷呈”的共情,
都不过是“闻过则喜”的表演。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可真正的俊杰,却从不把识时务者当成是自己人,
有些道理的影响,不是说的有多透,说的有多大,
而是在那些无声无息的无明众生眼中,
该怎么做,通过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的影响,
渐渐从模糊的疑惑,变为清醒的认知,
当大多数人开始明确意识到,
共赢才是共情的前提时,
那么谁在“吃独食”,
就会变得一目了然。
下一篇:没有了